緣起:
位於台南與嘉義之間八掌溪南岸的鹽水鎮(今台南市鹽水區),鹽水昔日瀕臨倒風港內海,有通船之便,早有漢人及平埔族居住,自天啟元年(西元1621年) 顏思齊,鄭芝龍據台時,由大陸續移民此間,成為漢人在台彊創建最古老都市之一,鹽水舊稱「大龜肉」,一說是其地形遠看像巨龜,另說則為平埔族「潟湖」轉音而來。清朝時期,大龜肉改稱「大奎壁」,因位於急水溪流轉彎之處,市街東、南、西方為溪流圍繞,使大奎壁的形狀有如一彎新月,因此又稱「月津」或「月港」。後來由於港口被帶鹽分的海水侵入,清中葉以後此地改稱「鹽水港」。雍正、乾隆年間,鹽水已成熱鬧市街,並為府城與諸羅的中介站,商務繁忙,我們常聽到「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明鄭時期鹽水有這樣的美名在傳頌!足見鹽水當時之風光。光緒年後,鹽水港逐漸淤塞,至今日台南市之鹽水區。
鹽水蜂炮之起源、經過及發展情形:
相傳清光緒11年間.鹽水地區有瘟疫,無法消除,死者眾多,人民恐慌,地方人士因而懇請關聖帝君降駕解災,依指示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由武廟之關聖帝君出巡繞境,周倉爺為前導先鋒開路,沿著鹽水地區大街小巷繞境並且燃放鞭炮,一直到天明,而之後瘟疫也漸消退,當地居民為感謝關聖帝君神恩,每年於元宵節舉行繞境並放鞭炮活動,而演變至今的鹽水蜂炮,成為全台灣乃至於世界知名之民俗活動,亦是鹽水當地重要的文化特色。
相傳清光緒11年間.鹽水地區有瘟疫,無法消除,死者眾多,人民恐慌,地方人士因而懇請關聖帝君降駕解災,依指示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由武廟之關聖帝君出巡繞境,周倉爺為前導先鋒開路,沿著鹽水地區大街小巷繞境並且燃放鞭炮,一直到天明,而之後瘟疫也漸消退,當地居民為感謝關聖帝君神恩,每年於元宵節舉行繞境並放鞭炮活動,而演變至今的鹽水蜂炮,成為全台灣乃至於世界知名之民俗活動,亦是鹽水當地重要的文化特色。
月港護庇宮
「月港護庇宮」位於鹽水市街中心,俗稱鹽水媽祖宮。初期為福德祠,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改為天后宮,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更名為「護庇宮」,因面臨鹽水港,為郊商船戶舖家共尊祀,香火鼎盛。
鹽水橋附近應為原月港港址,當時本地稱為「大龜肉」庄,與安平,鹿港齊名並立,由港口遠航可直達福州、泉州、廈門、澎湖等地貿易,當時由大陸來台移民初以「福德爺」為守護神,而建一福德祠祀奉之。
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有糖郊崇興行,從大陸福建省湄洲島嶼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奉祀之開基湄洲三媽(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崇拜,並改為媽祖祠(地理鳳凰穴)自此信徒日盛,相當靈驗。
西元1662年由鄭氏派部將何積善迎來鄭成功登台護軍大尊聖母一尊入媽祖祠合祀崇拜,即今奉祀之鎮殿大媽。後來商人再自大陸迎來雜貨商所奉祀之「敢郊媽」一尊,由布商所奉祀之「布郊媽」一尊。油車以及由昔時港口販賣水、油商所奉祀的「水(油)郊香擔媽」一尊。
當時由本廟前出港往湄洲進香,四商郊聖母同船,而香擔媽鎮鎮守在香擔頂, 另外義竹鄉角帶圍商人迎來鎮殿「洲仔尾二媽」一尊,同入媽祖祠合祀崇拜。
據傳說「洲仔尾二媽」由來,當時有一賣草花者,挑擔四處販為生,一日夜裡住府城客棧,夢見媽祖指示,明日清晨回家往某方向去,迎一尊媽祖請回恭奉。隔日依指示去果然一尊媽祖在該處,即捨除一籠草花將媽祖金像請入籠內挑回,至本廟前頓覺沉重。遂進廟擲筊,媽祖降靈顯示願留駐此地,故將該媽祖金像迎祀於本廟內。
據傳說「洲仔尾二媽」由來,當時有一賣草花者,挑擔四處販為生,一日夜裡住府城客棧,夢見媽祖指示,明日清晨回家往某方向去,迎一尊媽祖請回恭奉。隔日依指示去果然一尊媽祖在該處,即捨除一籠草花將媽祖金像請入籠內挑回,至本廟前頓覺沉重。遂進廟擲筊,媽祖降靈顯示願留駐此地,故將該媽祖金像迎祀於本廟內。
豆菜麵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